良药可以不苦口,掩盖苦味是一门技术活

良药可以不苦口,掩盖苦味是一门技术活

俗话说“良药苦口”,但如果真的味道很苦,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就会降低,尤其是儿童、老人及吞咽困难者。

带有适宜口味的药物一定比味道苦的药物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所以掩味技术也应运而生。

作者介绍/ 石浩强

副主任药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瑞金集团舟山分院药剂科主任;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理事会副会长,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药学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者协会会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委员,微博粉丝过百万。

药物苦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其在口腔内溶解之后,通过味导素激活苦味受体蛋白,或药物直接与苦味受体蛋白结合,经神经将苦味信号传递到味觉中枢,最终产生“苦”的感觉。

掩味技术则是通过添加矫味剂、添加抑制剂、将药物进行包衣、形成复合物等方法来抑制药物与苦味受体蛋白的结合,进而巧妙地掩盖苦味。

方法一:添加矫味剂

对于苦味的药物可以通过加入矫味剂的方式,来改变味蕾对于“苦”这一味道的敏感度,甜味剂、芳香剂、麻痹剂、泡腾剂等较为常用,用以干扰神经中枢对于味觉信号的整合,从而掩盖苦味。

其中,甜味剂与芳香剂可以用甜味混淆味觉,从而降低苦味,淡化人们对于苦味的感觉,制剂上常用的甜味剂有蔗糖、甜菊苷、糖精钠等等。

方法二:使用苦味抑制剂

当然,也可以通过使用苦味抑制剂的方式来掩盖苦味。苦味受体拮抗剂可以与药物竞争苦味受体结合,从而阻止苦味蛋白的释放。苦味传导抑制剂则是通过阻断苦味信号的传导通路来达到掩盖苦味的目的。

方法三:药物包衣

对于含有苦味的药物还可以通过包衣、热熔挤出制粒、微囊化等方式来减少药物与味蕾的接触,从而降低药物的苦味。

其中包衣法较为直接,通过为药物提供一个物理屏障,阻止药物在口腔内的溶解和释放,不但可以起到掩盖药物的味道,还可以防潮避光,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方法四:形成复合物

还可以通过药物与辅料形成复合物的方法来降低药物与味蕾的接触,例如临床上常用的蒙脱石、直链淀粉、介孔分子筛、环糊精等,就是将药物包裹在腔体内形成复合物。

“良药不苦口”绝不是梦想

“好药”的标准是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已知和可控,但出于“以人为本”的初衷,是否应该充分考虑药物剂型的适宜性呢?

“良药不苦口”绝不是梦想,而是实实在在摆在药物专家们面前的问题。

相信随着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掩味技术和掩味辅料会层出不穷。掩味仅仅是问题,绝不是难题,真正的好药一定能做到剂型更合理,药味更可口,让病患早日脱离“苦海”!

康复小编

发表于今天康复杂志

关注:康复杂志,不断拓宽你的健康眼界,好玩有趣的科普,尽在掌间,快点击在看,让更多的人收获健康吧!

文 | 石浩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

编辑 | 周霄

监制 |李文井、叶海霞

-The End-

@《康复杂志》出品,版权所有

阅读原文

相关推荐